当“古人”说起你熟悉的家乡方言,你还觉得古代那么遥远吗? 以复原传统服饰、传统器物乃至生活场景为主题的作品,在如今的网络世界并不算罕见,但有一支叫做“蜃楼志”的团队不大一样,在他们制作的短片中所展示的,不仅有古时闽地、吴门地区的建筑与山水,民间人物的装束风情珠衫鬓影,更特别的是影片中人物对白所展示的各地方言。他们的作品中,有使用闽东语对白的《上元竹枝词》与《闽都岁时记·采莲》等,也有讲上海话的《满庭芳》和说苏州话的《姑苏琐记》系列。 05:39视南宋风俗实验短片《满庭芳》讲述了南宋末年的华亭县在端午节时发生的一起“栀子花争夺战”,全片以上海松江地区方言演绎(05:39)在这些短片的弹幕中,留下了不少当地人的感慨——“感动落泪”、“很有韵味”、“这糯糯的苏州话真是一股清流”……这些表现三百多年前地区百姓生活的短片,本让人觉得有些陌生,但却依托着方言,和当代年轻人拉近了距离。 《上元竹枝词》中明代福州府妇人过元宵节的场景“蜃楼志”定义自己为“古风物方言片拍摄团队”。蜃楼志,本是清代一篇长篇世情小说的名字,团队说,取这个名字,是想要传达“那些逝去的时代离我们非常遥远,真实存在事件种种,我们只能抓取小小一隅,如塑造梦境一般,带大家窥见时代的一角。”团队的签名“山川人物,皆幻形也”便来自于明末祁彪佳的名言:“山川人物皆幻形也,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已一世矣。”团队成员主要有这么几位:负责摄影、摄像和妆造的吴传捷、负责美术场景陈设和历史背景考据的陈材、负责造型的吴奕成,以及身兼导演、编剧、后期数职的吴炫。 说来也奇,在正式成立团队之前,这几位中的大多数不仅没拍过影片,做过演员,甚至从没合作过。但说来也不奇,尽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各有身份职业,但这四位90后,都对传统服饰、文化、美学都有着极深的喜爱和数年的学习浸淫,他们热爱研究历史每个阶段的服饰和造型,好奇古人的真实生活状态,那么凑在一起,为重现时代之美做一点事情,似乎是件水到渠成之事。 自年开始,蜃楼志拍摄了几部明代福州府日常生活和节庆风俗的短片,在这些短片中,方言开始与台词融合,听着这些穿着古装的人物用福州话日常闲谈,或是聊着年节预备的琐碎又热闹的事项,他们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也就此更活泼、生动、鲜明。 《上元竹枝词》剧照后来,他们还拍摄了一期说松江话的南宋华亭县女孩的端午节故事《满庭芳》。最近,团队正和讯飞的苏州方言保护项目合作,已经拍摄了两部说苏州话的AI方言短片:《姑苏琐记·金缕衣》和《姑苏琐记·懒画眉》。而在刚过去的端午节,团队又拍摄了一部讲明代福州府端午龙舟竞渡民间故事的作品《闽都岁时记·采莲》。 《姑苏琐记·金缕衣》剧照福州人的乡土情怀从福州开始,也是因为团队中的两位成员都是福州人,另有一位长居福州。尽管大部分组员工作在外,但他们依然对本乡本土有着很深的感情。吴炫说,在为《采莲》做前期案头准备工作时,感到明明自己工作忙得要死,但还是用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来做这个本子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疫情以来,他一年多没回福建。这个作品,就是他送给福州的一份薄礼,让他觉得自己还和那片土地有着联系。 团队其他成员也有此感受。吴传捷每次回到福州,都会想着赶紧拍些东西留下来,对家乡的情感,也寄托在这些作品中。而《采莲》因为说的是划龙舟的故事,需要出现不少外景。吴传捷觉得不能错失这个展现福州更多美丽景色的机会。“我们之前拍的片子一般都是在宅院里嘛。”他说。他们去踩了很多点,去很多地方取景,将视角放在宅院之外,来呈现一个多面的福州。 《采莲》的取景地之一,福州闽侯的远济桥常有观众对短片中出现的地点感兴趣:这些古色古香的宅院和园林在哪里?说起这个,几位团队成员都十分自豪。“我们不会选择影视城拍摄,因为城市中处处带着这个地方应有的气息,无论是在气候上,还是在古建筑上。”吴炫说,“幸运的是福州在古建筑这块的遗存——无论是明代还是清代——也真的是不少了。它在民间的庞大数量,能让我们找到非常多的机会从不同角度去展现它的空间和风格。” 《采莲》的拍摄地之一“梁厝”吴奕成的妻子家在福州闽侯有一处古厝,它建于清光绪年间,从建筑风格上说还要更古老一些,深具福州本地特色。如今虽然不住人了,但家人围着老宅建了新屋,并没有废弃这座老宅。蜃楼志团队的许多视频,像是《上元竹枝词》的所有镜头,以及《采莲》中的宅院戏部分,包括端午民俗的一些布置,便是在这座古厝中的不同地方取景的。 《采莲》中,妇女们为端午节准备粽子的场景,便是在吴奕成妻子家的老宅中拍摄当然,他们会重新布置室内,使它更有明代风格。比如在中堂内椅子的摆设和每幅画的挂法等都和清代不一样。明代的家具陈设主要是来人看座,平常的厅里其实是比较空旷的,不像清代的时候会有一桌二椅等陈设的讲究。 《采莲》中陈设的清玩雅物《采莲》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还涉及到了福州的传统龙舟。吴炫说,在确定了端午的主题后,他们便想要寻找一些除了常见的包粽子以外,之前很少被任何影视作品展现过的民俗细节。在查找资料后,他们发现了福州的龙舟文化,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每年端午,龙舟赛是福州的盛事,但当蜃楼志开始寻找最为传统的福州传统龙舟时,发现并不容易。为了追求速度和轻便,许多龙舟目前采用玻璃纤维做船身,即便还有用传统木船的龙舟队,大部分也不再用福州特色的柳叶桨了。在民间传统龙舟爱好者的帮助下,团队几经波折,才终于在端午前夕在福州连江县东升村找到了这么一支龙舟队,完成了拍摄。 最传统的福州龙舟其实,福州龙舟和船桨的具体样式已不可考。“片中呈现的传统龙舟和柳叶桨成型的时间,能不能卡到明末不好说”,但它们还确确实实存在于民间,是仍在现代生活中活着的古老生活的元素,于是,他们不想做一个古板的考据,而是要将如今的民俗与古代的故事连接在一起,用这种方式来象征和致敬传统。在服装设计上,吴奕成也采用了相同的思路。龙舟划手的服装是根据古代的一些画像以及端午竞渡的相关画作中的形象去设计的。但是,他特意在划手黑色的帽子上,加上了红色带子,这样不仅能让造型显得更有戏剧感,看上去也更喜庆,更能让村里的龙舟划手接受。“他们仍按传统模式划龙舟,所以如果按照古制用纯黑的帽子,他们不太会能接受。加上红色的带子后,依然符合古代服装的设计思路,但也满足了现代民俗的需要。” 柳叶桨和划手们帽子上的红帽带尤其是划手的红腰带,吴炫解释说,福州许多现在的龙舟队有着扎红腰带的习俗,这来自福州的一个民间传说,意为讨一个好兆头。因此,他们也为这些“明代”划手加了一根红腰带。其他人的衣服,比如乐工和舵手的服装,也来自明代乐工的图像,吴奕成让这些服装更加花哨,色彩丰富,采用很多红、蓝这样饱和明艳的颜色,“划手们见到后,都挺喜欢的,因为这种艳丽、不太生活化的装扮,让他们觉得很符合划龙舟这样具有宗教性质的活动的需要。” 明代乐工形象说方言的古人当然,没有什么地域特征,比方言更能让人一眼认出了。它虽然没有实体,却鲜活地保存着传统文化。因此方言可以说是蜃楼志作品的灵魂之一,只要是会体现地域民俗的作品,蜃楼志都坚持使用方言拍摄。 吴炫说,在表现地域文化时,与普通话相比,方言是一种更纯粹的表现方式。而且当地观众的接受度也会更高。此外,由于他们采用的都是素人演员,在说方言台词时,不仅可以规避带口音的普通话,还能抛开一些“演”的成分,在表演上更接地气。 《金缕衣》讲的是苏州话在方言上,蜃楼志也不追求完全复原古语,这些“古人”说的话,你在今天听来一样亲切。比如拍摄用的福州话,就是“现代福州方言”。不过,吴炫会在措辞时,规避掉一些被普通话影响的特别年轻的方言词汇,选择方言中原生的、地道的词汇去表达。在这方面,蜃楼志与福州本地的方言保护组织“真鸟囝”从年拍摄《上元竹枝词》开始,便一直合作。“真鸟囝”也一个由年轻人组成的团队,对福州话研究颇深,近年来相当活跃。目前,吴炫暂时还没有考虑用更加明清小说一些的措辞去编写台词,而“真鸟囝”虽然有能力帮助蜃楼志的作品在台词和发音上更趋近于《戚林八音》中古时福州方言的咬文嚼字,但当代的福州观众听了后,可能会感觉有些不适应。吴炫觉得,现在方言对白的影视作品已经够稀缺了,先把第一步迈好,迈稳,是他们现阶段所要考虑的。 在上海拍摄的《满庭芳》,使用的是偏松江地区的方言。演员们虽然是上海人,但为了这部短片,还特意学习了松江口音。而《姑苏琐记》系列与科大讯飞的方言项目合作,用的是比较传统的老姑苏话。 《满庭芳》的演员说起了松江话旧时风物旧时衣作为“古风物”的拍摄者,在审美和复原上,蜃楼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追求极致。我们经常觉得,如果有一部古装剧,在服化道和时代风貌上做了一些考据,人物造型或是器物可以追溯到一些原型和出处,就算是一部用心的作品。那么,如果在此基础上,不仅贴合时代特征,更体现彼时的地域特征呢?具有当地风情的装扮、只有当地才有的风俗、当地的吃食、草木,甚至俗语,当然还有方言,这些细节的真实和在地,才是蜃楼志所说的,“带大家窥见时代的一角”。 陈材和吴奕成在蜃楼志成立前就热衷于传统服饰文化研究,并有自己的汉服小店。他们负担起了短片中大多数的服装制作。他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形制”的正确,还有材料的选择、纹样的复原、廓形的准确,以及对古代不同时期时尚风格的把握。对他们来说,服装的时代划分不是简单的唐宋元明清,而会具体到这些朝代中不同年号所代表的短短十数年的风尚。 蜃楼志团队平时积累了许多资料,包括有明确纪年的容像、版画,甚至春宫画,也是特别能体现时代服装风格的资料来源之一,还有出土的陶俑、壁画、画像砖等等,根据这些资料,他们再去融汇贯通。 比如《满庭芳》的人物发型,吴传捷就采用了年代地域相近的南宋末年福州黄昇墓中出土的黄昇本人遗发作为参考,再根据其他南方各地出土的首饰配件进行搭配,呈现出一位南宋末年江南女性的装束。 《满庭芳》中采用了南宋末年风格的服装造型而《姑苏琐记》系列的两篇《懒画眉》和《金缕衣》,所处的时代背景分别是明隆庆和崇祯年间,一个是晚明,一个明末。吴奕成介绍说,资料显示,隆庆正处在嘉靖到万历的过渡阶段,那个时期,女性喜欢穿着不过膝盖的短上衣,而马面裙,根据嘉靖时期的版画所载,长度也偏短,甚至露出脚腕,而到了万历,虽然服装上其他差别不大,但马面裙就变长了,会盖住脚面。因此,在制作服装时,吴奕成会将风格更靠近和隆庆年更接近的万历早期,把裙子做长一些。女性的发型则参考了容像图中的侍女发型,版画中一些年轻妇女的双鬟“云髻”发型,吴传捷还在春宫图里找到了一位头上绑着头巾的女性,将她用在了片中的厨娘形象中。 《懒画眉》中的厨娘《金缕衣》中则体现了明末典型的“三绺梳头”风格,当时所有的妇女都梳这个发型,可谓风靡一时。在此基础上,吴传捷用了“两鬓抱面”的小设计,这也是当时仕女图上一个时髦的处理方法。“其实要表现吴越地区的服装风格挺简单的,时尚就好。”吴奕成笑道,“因为本身吴越地区就是明代的时尚先锋地,大量的图画也都是画的是吴越地区,尤其是苏州。” 明末崇祯年流行的三绺梳头陈材认为,在《姑苏琐记》系列中应当体现当时江南文人雅士的生活美学。为此,他选择的道具都符合明代苏州的历史时代特征,比如复刻明代的一些经典青花瓷的瓷盘、执壶、捧盒、花器,以及各种门类的手工的明式苏作家具,大到几案椅具小到插屏案上几,都是真正明代的样式。挂画也选用了嘉靖时期吴门画家仇英的作品。还有一些陈设的小件古董器物如宣德炉、水晶双耳杯,黄釉瓜棱瓶等都是当时吴中文人喜好的清玩雅物,也是空间里的点睛之笔。不仅如此,他还要求这些物件要有使用感和时间痕迹,让人一看就能感受到生活烟火气,而非走进了一间明式家具陈列中心。 《满庭芳》中斗草的场景许多网友在视频下留言说,蜃楼志的作品,很像是在试图营造一个梦的氛围。吴传捷说,在拍摄中,他确实有意创造一种朦胧感。在第一次看到《上元竹枝词》剧本的结局时,吴传捷想到了小时候玩过的一种烟花,它喷出来的花是银白色的,他觉得,在最后一幕加上这种烟花,一定很美。而为了制造朦胧的效果,他还特意去买了一块朦胧镜片,夹在镜头前,有强光时就会有一层光晕,特别好看,如梦似幻。 《上元竹枝词》中,衣光鬓影的效果也如梦似幻而吴炫觉得,观众感受到梦幻,也可能那是因为,他创作的这些小故事,来源并不是古人,而他们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碎片,放到了古代的背景中。观众看了,就会恍惚觉得这是发生过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像是梦见过的稀松平常的场景。因此在后期中,他也会有意无意地加入一些朦胧的处理方法,“可能我个人也希望它呈现出的感觉似真似幻,用一些小的手段,做出某种程度上的写意感,来包裹由于时代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距离感。” 《闺中即事·浣溪沙》中的空景光线现在,团队有了一位新成员刘剑书,主要负责制片,她说,蜃楼志的作品给她的第一印象,是自然的天光,和花草融为一体的园林,真正有观赏性的脸和服装,她看到的不是刻板印象,不是意淫,是生活经过戏剧化改编的切片。这些故事中,有非常自然的真情流露,与商业古装剧颠来倒去总是那些又臭又长的情节相比,它们所流露出的感情,“就像清晨的露珠一样珍贵。”(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4865.html |